“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学术研讨会南开举行
发布时间:2017-11-06 09:28点击次数: 来源:南开大学
11月3日,由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这也是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成立以来举行的首场活动。
研讨会上,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河北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学术机构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顶层设计”“十九大报告中的‘变’与‘不变’”“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探索与思考”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王跃教授在会上谈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顶层设计。他表示,毛泽东同志开创了党的第一次顶层设计,邓小平同志完成党的第二次顶层设计,习近平同志领导党的第三次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近现代史上看,党的顶层设计推动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实践进程不断走向深入、取得新成就;从马克思主义史上看,党的顶层设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集中体现,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看,顶层设计标志着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是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阐述了十九大报告中“变”与“不变”的深刻内涵。他表示,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进课堂,老师们不仅要讲好“变”的内容,更要讲好“不变”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阶段性成果。它的“变”与“不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能力,老师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正确把握,并深度融合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党的十九大精神如何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仁忠教授分析,教师们要尽快将十九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在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等重要论断上,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研究弄清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进一步将十九大报告的新内容及时融入概论课各章节的教学中,更新备课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邰丽华教授表示,关于十九大精神如何能真正进入课堂,我们要正确把握时效性与长期性的关系、简单搬入与有机融入的关系、宣传与教学的关系、学科与科研的关系,要把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鲁娜教谈道,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系统化、多角度的理论阐释和思想指导,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和激励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立足学业,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目标任务而奋斗。我们要勇于讲政治,擅于讲政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初心,讲清楚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梦想,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宣表示,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深悟透,用好思政课堂主渠道,深入学习好、用心讲述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为立德树人做出贡献。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永志认为,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际,讲出气势、讲出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真正让十九大精神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头脑。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曼表示,要让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我们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开展专题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课外辅助教学渠道等举措,使十九大精神进学生头脑,使大学生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把个人理想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付洪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通过今天的学术交流,大家达成了以下共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下功夫开展相关研究,同时还要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家要想方设法从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情感投入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明确党的十九大精神最终走进课堂的目标任务,希望今后进一步密切联系,加强交流沟通,共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贡献力量。